【三门伟才】暑期第一周——悠悠华夏,活力中国
作者:本站 来源:本站 发布时间:2020-07-29 浏览次数:528

悠悠华夏,活力中国

冰糖葫芦

戏曲面具

创意扎染


冰 糖 葫 芦


冰糖葫芦又叫糖葫芦,在天津又称糖墩儿,在安徽凤阳叫作糖球。冰糖葫芦是中国传统小吃,它是将野果用竹签串成串后蘸上麦芽糖稀,糖稀遇风迅速变硬。北方冬天常见的小吃,一般用山楂串成,糖稀冻硬,吃起来又酸又甜,还很冰。

在宋朝年间便开始了古式的做法,《燕京岁时记》记载:冰糖葫芦,乃用竹签,贯以山里红、海棠果、葡萄、麻山药、核桃仁、豆沙等,蘸以冰糖,甜脆而凉。茶楼、戏院、大街小巷到处可见,现已成为中国传统小吃。冰糖葫芦具有开胃、养颜、增智、消除疲劳、清热等作用。



伟才宝贝们品尝着亲手制作的水果冰糖葫芦,糖在嘴里化开,美味的水果在口中爆炸,甜甜的冰糖葫芦和宝贝们的笑融合,在伟才扬起甜蜜的风。




中国 · 戏曲


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、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。它起源于原始歌舞,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。经过汉、唐到宋、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,它由文学、音乐、舞蹈、美术、武术、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,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。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,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。 

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、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,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,逐步形成了以“京剧、越剧、黄梅戏、评剧、豫剧”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。


伟才宝贝们穿着传统戏曲服饰,戴着亲手绘制的脸谱,感受中国戏曲文化,传承中华文化传统。

瞧,宝贝们穿起戏服有模有样,宛如舞台上的小花旦、小武生……英姿飒爽、帅气有神。



创意 · 扎染


扎染古称扎缬、绞缬、夹缬和染缬,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。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,中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。

扎染有着悠久历史。起源于黄河流域。起源于何时尚无定论。现存最早的扎染制品,是出于新疆地区。据记载,早在东晋,扎结防染的绞缬绸已经有大批生产。公元408年东晋时期的作品,扎染这种工艺早在东晋时期就已经成熟了。当时绞缬产品,有较简单的小簇花样,如蝴蝶、腊梅、海棠等;也有整幅图案花样,如白色小圆点的“鱼子缬”,圆点稍大的“玛瑙缬”,紫地白花斑酷似梅花鹿的“鹿胎缬”等。在南北朝时,扎染产品被广泛用于妇女的衣着。

唐代是我国古代文化鼎盛时期,绞缬的纺织品甚为流行、更为普遍,“青碧缬衣裙”成为唐代时尚的基本式样。北宋时,绞缬产品在中原和北方地区流行甚广。


在染色的过程中,孩子们小心翼翼得将染料倒入捆好的白衣中,在老师的帮助下共同完成了染色。

那一个个专注认真的表情,完全陶醉在“扎染”的世界里。在耐心等待了数分钟后,孩子们满怀期待与兴奋地解开自己的作品,当看到一件件白衣服在自己手中变成了一件件风格迥异、花样丰富的作品时,孩子们兴奋无比,不停地与老师、伙伴们互相交流着、欣赏着,体验着成功的喜悦和快乐。

这次扎染活动不仅给幼儿带来了快乐,也锻炼了幼儿的动手创作能力和想象力,最重要的是传递了伟才幼儿园的课程理念,践行了礼仪文化的传承与发扬!

传统 · 汉服


汉服,全称是“汉民族传统服饰”,又称汉衣冠、汉装、华服,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(明末清初),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,以“华夏-汉”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,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,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,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,是中国“衣冠上国”、“礼仪之邦”、“锦绣中华”、赛里斯国的体现,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,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。

小朋友穿着汉服晨迎

孩子们穿上爸爸妈妈精心准备的汉服,参加伟才宝贝汉服走秀,精美的汉服搭配孩子们精致的妆发,一场完美的汉服走秀落下帷幕。


精 彩 不 停





悠悠华夏,活力中国

伟才幼儿园暑期第一周在此落幕

精彩不停

下周圆梦南美,情迷巴西

我们快乐继续!



三门县伟才双语幼儿园


咨询热线:15205768660

园所地址:城北B区彩虹桥往北300米

(扫描添加微信哦~)